扎根新疆大地做好非遗传承文章******
讲述人: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学艺术学院教授 吴新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我更加坚定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优秀传承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信心。
2009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回到石河子大学工作时,我便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开展新疆非遗保护和研究。当时,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并不多,这为我们的研究增加了不少困难。但困难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这是新疆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十余年来,我们扎根新疆大地做研究,从零开始探索和积累,逐渐影响和聚集起一批优秀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新疆非遗研究工作的开展。2011年,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这是新疆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机构,是集非遗教学、科研、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重要平台。中心坚持“求真”原则,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开展非遗科学研究和资政服务,承担了三十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出版了新疆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2016年开始,中心聚焦非遗人才培养,将其与手工艺行业发展、乡村振兴及非遗文旅融合升级等工作结合起来,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新疆、兵团现实需要开展工作。这一转变意味着我们对新疆非遗领域的研究由“求真”转为“致用”。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疆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成果丰硕。家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的绣娘左拉汗,是我们承担的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研培项目哈萨克族毡绣布绣研培班第一期的学员,参加培训时她已经70岁了,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学员,却也是最努力、接受新理念最快的学员。参加培训后,左拉汗成立了哈萨克族刺绣合作社,不仅自己年收入突破五万元,还带领连队妇女职工一起创业致富,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一次让我们提振了信心。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的独特作用,继续在“求真”和“致用”上下功夫,力争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升级、服务社会发展和更加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光明日报记者赵明昊、光明日报通讯员甘秀叶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9日 05版)
黑龙江:大手牵小手赏冰乐雪欢乐行******
中新网哈尔滨1月10日电(于佳弘 记者姜辉)10日,共青团“青春暖流”关爱留守儿童行动暨黑龙江希望工程快乐冰雪公益项目启动仪式在哈尔滨市举行。参加活动的嘉宾与留守儿童大手牵小手,畅游哈尔滨太阳岛国际雪博会,在冰天雪地里为留守儿童们留下了珍贵的美好回忆。
本次活动由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员会指导,由黑龙江省青年联合会、少先队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
仪式上,留守儿童代表为嘉宾佩戴红领巾。黑龙江省青联委员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爱心新年礼包,黑龙江省少工委为孩子们准备了新年新书包和爱心文具。
活动中,嘉宾与留守儿童们畅游哈尔滨太阳岛国际雪博会,一同欣赏独具匠心的壮丽雪雕,用心感受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在雕刻指导教练耐心讲解中,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夏天和留守儿童共同完成了蕴含着特殊意义的“宇航员”雪雕,它将承载着希望与爱,迎接2023年的春暖花开。
嘉宾和孩子们还共同观看了希望工程·快乐冰雪短片。“希望工程·快乐冰雪”项目于2013年在黑龙江省希望小学、乡村小学内实施开展,聘请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张会作为项目形象大使。项目旨在让农村孩子能真正享受冰雪的乐趣,增加他们冬季户外活动的趣味性,为其搭建一个锻炼身心、强健体魄的公益平台。(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一分快3地图 |